宸翰4—4
选自:《峡山何氏续谱》
作者: 乾隆
提要:乾隆三十七年至三十九年间(1772——1774)乾隆七次赋诗赠河南巡抚何煟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御制诗
(乾隆(1)壬辰(乾隆三十七年,1772年),赐河南巡抚(2)何煟(3))
正企中州(4)信,忽传大吏(5)章。
春膏(6)同日(或缺一字),(何煟前奏,豫省洗泽甚殷,谕令(7)随得随奏。日来正切,望其报雨之章,兹奏到省城,于二月十二日雨继以雪,各三寸许,而附省州县均于是日得雨雪,三四五六七寸不等,麦苗得及时长发,大田亦得翻犁,农民欣庆,览奏为之慰悦)渴壤润连疆(8)。
恰值兴犁侯,欣同比户(9)庆。
一心宁不慰,慰矣敬仍【嚢寑】。
御制诗
(乾隆癸巳(乾隆三十八年,1773年),赐河南巡抚何煟)
授职(10)由来重老成(11),旬宣(12)既久悉民情。(何煟自开归道(13)历任藩臬(14)前后九年)
豫疆文武胥董畀(15),(以巡抚兼提督(16)衔节制全省军务)河道修防付治并。(何煟起家河员熟谙工务,由两司(17)至巡抚并命监管)
化俗(18)惟应先恺悌(19),发姦(20)岂必任严明。
中州三代遗风(21)在,正直平康(22)视所行。
御制诗(23)
(乾隆癸巳(乾隆三十八年,1773年),河南巡抚何煟扈跸(24)条河头(25),召见,赐茶,并蒙示御制诗。翌日(26),命会同裘日修(27)、周元理(28)查勘永定河(29)道)
七十年间六度移,(永定河下口,初由安澜城改由柳岔口,而王庆陀,而水窖草坝,而贺老营,及今之条河头,或北或南,凡六度)即今下口实权宜(30)。
便徵(31)盈酌虚剂者,不过补偏救弊斯。
煟则扈子(舆)资博采,(何煟素习河务,于行水机宜,具有见解,兹以河南巡抚至天津迎銮(32),即命有(其)扈随阅视下口,以资询访(33))禹之行水在无为。
委源源委(34)勘一再,(此次初阅头工二工,今复视其下口,于全河首尾情形略悉梗概。兹命裘日修、周元理、何煟三人,由此寻源而上,至头工,沿河再加讲求,斟酌具议以闻)同事诸人共最(勖)(35)其。
御制诗
(乾隆癸巳(乾隆三十八年,1773年),赐河南巡抚何煟)
秋成早报十分论,风水为灾再乞恩(36)。
体我爱民有如是(37),嘉伊知政更何言。
略轻稍重各筹酌(38),优赈缓徵均无存。
申命(39)有司(40)勤审察,索教惠泽(41)遍穷村。
御制诗
(乾隆甲午(乾隆三十九年,1774年),赐河南总督监管巡抚事何煟)
祥花瑞叶沐初旬(42),暖律(43)迤南(44)作雨均。
千里传音来此日,一时慰念庆新春。
浅深次第(45)膏(46)虽别,远近沾濡(47)泽则匀。
正值颁纶忻(48)启牍(49),体斯敷锡(50)勉勤民。
河南总督何煟奏报得雨诗,以志事,即书赐之。甲午孟春之月下澣(51)御笔
御制诗
(乾隆甲午(乾隆三十九年,1774年),赐河南总督监管巡抚事何煟)
山左知沾(52)灵雨(53)均,豫郊切为绻怀(54)频。
优膏同日霈(55)上已,及节三农利暮春。
麰麦(56)卜将登筥(57)鹿,黍禾(58)忻(59)已起耕畇(60)。
京畿(61)虽是犹堪待,释彼尤(62)还念此淳(63)朴实。
河南总督何煟奏报得雨诗,以志慰,即书赐之。甲午暮春望日(64)御笔(65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1)乾隆:qián long 爱新觉罗·弘历(1711年9月25日-1799年2月7日),雍正帝第四子,清朝第六位皇帝。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,于雍正十三年(1735年)即位,崩于嘉庆四年(1799年)正月初三日辰刻。乾隆在位六十年,退位后当了三年太上皇,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,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、年寿最高的皇帝。在位期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、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,六次下江南,文治武功兼修。乾隆帝与康熙帝统治的这一时期,又被称为“康雍乾盛世”。庙号“清高宗”,谥号“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”
(2)巡抚:xún fǔ 地方最高行政长官,明代宣德起各省专设。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政府长官,总揽一省军事、刑狱、吏治等。顺治元年(1644)设河南巡抚,驻开封府。乾隆五年(1730)加提督衔。光绪二十八年(1902)兼东河事务,而东河总督裁。
(3)何煟:hé wèi 何煟(?-1774)字谦之,浙江山阴人,峡山现存明清官第花厅的主人,为峡山何氏“老二房”(何昶),“行四房”(何诏)下的十五世祖。以祖父籍隶楚,补靖州学官弟子入国学,后成为清朝大臣。乾隆三十六年,以总督衔仍领河南巡抚,兼管河务,进兵部尚书衔。其秋,会剿王伦,事平,卒。赠太子太保,赐祭葬,谥恭惠,入祀贤良祠。
(4)中州:zhōng zhōu 中国古地名,古豫州(今河南省一带)地处九州之中,称为中州。
(5)大吏:dà lì 大臣。
(6)春膏:chūn gāo 指春雨。
(7)谕令:yù ling谕:告诉,使人知道(一般用于上对下)。令::上级对下级的指示:命令。
(8)连疆:lián jiāng 犹连片。
(9)比户:bǐ hù 家家户户。
(10)授职:shòu zhí授予官职。
(11)老成:lǎo chéng 经历多,做事稳重,像年长者。
(12)旬宣:xún xuān 周遍宣示。语本《诗·大雅·江汉》:“王命召虎,来旬来宣”。
(13)开归道:康熙五年(1666)置开归道,驻开封府,领开封府、归德府、河南府;雍正二年(1724)增领陕州、陈州/陈州府、许州/许州府/许州、禹州、郑州;十二年(1734)降禹州、郑州;十三年(1735)河南府、陕州另属,更史开归陈许道;光绪三十年末(1905)增领郑州,更名开归陈许郑道。
(14)藩臬:fān niè 藩司和臬司。明清两代的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并称。
(15)胥董畀:xū dǒng bì 胥:全,都。董:主持,主管。畀:《说文》“畀,相付之约在阁上也。"象形字,象一束纺织物(约),放在一个托盘(阁)上面;君主古代赐予臣仆物品采取的方式。因此得出语义为“与也”、“予也”。
(16)提督:tí dū 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。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,通常为清朝各省绿营最高主管官,称得上封疆大吏。
(17)两司:liǎng sī 即掌管一省的民政、田赋、户籍的布政司和掌管一省的司法和驿传的按察司。
(18)化俗:huà sú 风俗受德教而发生变化等。
(19)恺悌:kǎi tì 和乐平易。
(20)发姦:fā jiān 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,形容治理政事精明。
(21)三代遗风:即第十二世曾栗,湖广籍,清顺治甲午举人,祀乡贤;十三世鼎,康熙丙午(1666)举人,河南长葛县知县,仕至浙江嘉兴知府,祀河南名宦祠,事迹载河南通志;
(22)平康:ping kāng 中正和平。
(23)御制诗:yù zhì shī 帝王所作。廊坊市回龙亭碑刻有清乾隆三十八年御制文《阅永定河记》和两首御制诗,包括有此诗。碑文如下:
阅永定河记
永定河之本无定也,此气数之可以授其权于人事者也;无定河之求永定也,此人事之不可以诿其柄于气数者也。自前岁夏秋,濒河田庐被潦,特命高晋、裘曰修、周元理等会勘利病所由,发帑五十余万金,大加疏筑。浃岁讫功,农臻倍稔。遂俞所请,以今春省成事,而诏之曰:河之工兹式集矣,虽然,朕能遽信为一劳永逸计乎!昔之河故无工也,惟我」皇祖圣祖仁皇帝蒿目民艰,为畿甸东南勤求保惠之政,莫若兴建堤工。溯自康熙三十七年始事,迄今亿兆蒙庥,沦浃肌髓。中间偶值水旱不齐,此滥彼淤,迁流递易,自安澜城而柳岔口,而王庆坨,而冰窖草坝,而贺老营,而今之条河头,或北或复南,凡六徙。皆审时度势,善为相导,惟务顺小变以归大常,而于成谟罔敢稍,斯诚」皇考世宗宪皇帝以暨朕躬数十年来继志绳武之苦心不容自已者。何者?在河固无一劳永逸之方,在治河实有后乐先忧之责也。或者耳食汉田蚡天事非人力,及晋杜预请决诸陂之肤见,谓弃地与水,可听无定者之所之。嘻,何其戾耶!夫以水故,弃地犹可,并地故,弃人可乎!子舆氏称神禹行所无事,无事而曰行,则必有无事之事,所谓疏瀹决排者,非耶?以黄河证之,积石、龙门故迹可按,而商患五迁,周移千乘,即已世近而事殊。厥后赴海南趋,殆更燕、齐与吴之境,虽神禹复生,亦难力挽以从其朔。第更一境即治一境,仍与当年导源之绩等耳。岂竟以不治治之耶?桑干流经近圻,势若建瓴,非挟沙将一泄而无余,惟挟沙又四出而莫遏。运道民生,无堤曷赖?前此督臣孙嘉淦建议试开金门闸上游,中亭河遂不能容,所至村庄漫溢。幸急饬堵闭,民获安居。尤近事之足为炯戒者,且朕匪直为爱护已成之工起见也。假令是河在今者尚无堤工,而筹运道、策民生,朕亦必自为始事之举。易地以观,益知我皇祖、皇考,默鉴今日之发帑疏筑,有深许为后先克绍者矣。不然者,恶劳惜费,朕必大矫乎人情而甘为汲汲也哉?是行也,往复周咨,既嘉大吏能体朕意,犹虑其不克坚持定识,勉继前功。爰特揭大指,锲之河上。其他条具规制存乎神而明之者,皆不书。
乾隆三十八年岁在癸巳季春之月下浣御笔
往阅永定河下口舆中作
下河南北任流迁,永定河自康熙三十七年筑堤之始,下口由安澜城。后因原道渐淤,至三十九年,改由柳岔口。雍正四年,改由王庆坨。乾隆十六年,改由冰窖草坝;二十年,改由贺老营;三十七年,改由条河头。计前后迁流六度。以冰窖草坝而论,康熙间之北堤转为南堤,雍正间之南堤转为北堤。以今条河头而论,凡康熙、雍正间之南北堤又均在河之南矣。壅则伤多导使宣。絜矩邱明别知惧,防民之口慎防川。往阅永定河下口舆中作。
癸巳暮春月下浣御笔
阅永定河下口诗以示裘曰修、周元理、何煟
七十年间六度移,永定河下口初由安澜城,复改柳岔口,而王庆坨,而冰窖草坝,而贺老营,及今之条河头,或北或南,凡六徙。即今下口实权宜。便微盈酌虚剂者,不过补偏救敝斯。煟则扈舆资博采,何煟素习河务,于行水机宜具有见解,兹以河南巡抚至天津迎銮,即命其扈随阅视下口,以资询访。禹之行水在无为。委源源委勘一再,此次初阅头工二工,今复视其下口,于全河首尾情形略悉梗概。兹命裘曰修、周元理、何煟三人由此寻源而上,至头工,沿河再加讲求,斟酌具议以闻。同事诸人共勖其。阅永定河下口诗以示裘曰修、周元理、何煟。
癸巳暮春月下浣御笔
(24)扈跸:hù bì 随侍皇帝出行至某处。
(25)条河头:tiáo hé tóu 《永定河志》载:乾隆三十七年,兴举大工,水由北六工趋下……此第六次河道改由条河头。津门诗抄补遗《往阅氶定河下口舆中做》原注:“永定河自康熙三十七年筑堤之始,下口由安澜城后因原道渐淤,至三十九年改由柳岔口,雍正四年改由王庆坨,乾隆十六年改由冰窖草坝,二十年改由贺老营,三十七年改由條河头,计前后迁流六度,以冰窖草坝而论,康熙间之北堤转为南堤,雍正间之南堤转为北堤,以今條河头而论凡康熙雍正间之南北堤又均在河之南矣。”
(26)翌日:yì rì 指第二天。
(27)裘日修:qiú rì xiū (1712——1773)字叔度,一字漫士,谥文达,江西新建人。清代名臣、诗人。清乾隆元年(1736)进士,历任礼、刑、工部尚书。裘日修突出政绩为治水疏河,其时,黄河、淮河、运河多次泛滥,积水久不排泄,山东、河南、安徽各地深受其害。他奉命勘察,向朝廷上疏献策,和灾区官民尽心筹划,领导治水28处,开河67条,完成水利工程计300余里。60岁时,请归故里,皇帝赠诗挽留,加封太子少傅。卒谥文达。日修也是名重一时的学者。曾任《清令典》总裁、《四库全书》总裁。奉敕撰修《西清古鉴》、《钱录》、《秘殿珠林》、《石渠宝笈》等大型传世名著。著有《裘文达公文集》6卷,其中《治河论》为得力之作。
(28)周元理:zhōu yuán lǐ (1706-1782)字秉中,苏州市黎里镇人,清朝大臣。乾隆三年举人。以知县用。历广东万州知州等,累擢直隶总督,官至工部尚书,引疾乞休。
(29)永定河:yǒng dìng hé 永定河,古称澡水,隋代称桑干河,金代称卢沟,旧名无定河,海河流域七大水系之一,是河北系的最大河流。流域面积47016平方千米,其中山区面积45063平方千米,平原面积1953平方千米。
(30)权宜:quán yí 谓暂时适宜的措施。
(31)徵:zhēng 见“征”。
(32)迎銮:yíng luán 迎接皇帝。
(33)询访:xún fǎng 征询访问。
(34)源委:yuán wěi 原由曲衷。
(35)最(勖):xù 古同勉励。
(36)乞恩:qǐ ēn 乞求施恩。
(37)如是:rú shì 像这样。
(38)筹酌:chóu zhuó 考虑斟酌。
(39)申命:shēn mìng 重申教命;再命。
(40)有司:yǒu sī 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。
(41)惠泽:huì zé 犹恩泽.
(42)初旬:chū xún 每个月的前十天 简称初旬。
(43)暖律:nuǎn lǜ 以时令合乐律,温暖的节候称“暖律”。
(44)迤南:道名。清乾隆三十一年(1766年)分迤东道置,驻普洱府城(今云南普洱),辖临安、普洱、元江、镇沅四府、州。清末辖普洱、元江、镇沅、镇边四府、州、厅。1913年改置滇南道。
(45)次第:cì dì 指依次,按照顺序或依一定顺序,一个接一个地。
(46)膏:gāo 肥沃.
(47)沾濡:zhān rú 浸湿。
(48)忻:xīn 假借为“欣”,心喜。
(49)启牍:qǐ dú 打开案牍。
(50)敷锡:fū xī 施赐。
(51)下澣:xià huàn 亦作“下浣”。指为官逢下旬的休息日,亦指农历每月的下旬。
(52)沾:zhān 浸湿。
(53)灵雨:好雨。
(54)绻怀:quǎn huái 情意缠绵的想念。
(55)霈:pèi 大雨。
(56)麰麦:móu mài 大麦。
(57)筥:jǔ 盛物的圆形竹筐。
(58)黍禾:shǔ hé 黍和禾,泛指粮食作物。
(59)忻:xīn 欣喜。
(60)畇:yún 平整田地。
(61)京畿:jīng jī 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。
(62)尤:yóu 过失,罪过。
(63)淳:chún 朴实。
(64)望日:wàng rì 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的白天,通常指夏历每月十五日,有时是十六日或十七日。
(65)御笔:yù bǐ 谓帝王亲笔所书或所画。
评论